中国海洋钻井工业为什么有前途?

2017-04-30 14:55:00   来源:国际海洋工程网   我有话要说

中国海洋钻井工业在过去30多年内随着海洋石油的发展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内到国外市场的迅猛发展。尤其在最近几年,海工建造产业获得长足进步,从订单到交货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现实的问题仍待解决,但整个行业的进步不可否认。

本文主要就目前国内海洋钻井(主要是运营方面)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抛砖引玉,以供业界同行探讨。

海洋石油俱乐部是小编一个新加坡的朋友办的(点击原文查看),他在Transocean做过多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化视野,下面我们来看看海洋石油俱乐部对中国钻井行业的独到认识。

中国海洋钻井工业的现状:国家队的舞台

石油能源一直是国家的垄断行业,加上运营风险大,投资成本高的因素,目前国内能够运营海洋钻井平台的公司几乎全部是国营企业,这其中包括三桶油自己下属的海洋服务公司(中海油服、中石化胜利和上海局、中油海)以及最近几年成立的山东海洋工程装备公司旗下蓝色海洋钻井(Blue Ocean Drilling, BOD)和中集来福士(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的蓝鲸(BlueWhale)。几年前石油市场高位时民营企业有意进入该领域,但不幸遭遇2014年开始的石油危机,拖延了民企进入钻井行业的进程。同时也希望民企能够抓住这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挣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的介入应该有利于该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在目前的国家队中,实力最强的当属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中海油服起步早,发展快,借助于母公司中海油的独特地位,长期在国内海洋钻井市场一枝独秀,并在2008年通过收购挪威Alwico后在公司规模和国际化程度上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公司拥有浅水自升,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各类平台,能够在各种海况,包括挪威北海、俄罗斯萨克林恶劣海况情况下进行钻井作业。和油服同样老资格的钻井公司还包括中石化的上海局,该公司其实是原地矿部的下属公司,后来改为新星石油,再后来并入中石化,旗下的“勘探”系列半潜钻井平台也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中石化海洋业务不是主营,上海局海洋钻井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同样的是中石化胜利油田,从起初的滩海浅水钻井开始近几年也慢慢进入深水自升(400尺)作业领域。

中油海是老大哥中石油的海洋子公司,起步较晚,在原大港和辽河滩海作业的基础上于2005年成立,成立初期也得到中海油的一些协助,目前拥有自升平台的管理与运营能力,并初步进军国际(中东)市场。毕竟是老大哥,早加上母公司中石油在国内(南海)的大面积深水区块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视。目前国内海洋钻井能力完全可以垄断国内市场,前几年超深水还需要国际钻井公司(Transocean ,Seadrill)的介入,HYSY981,“兴旺号”,“蓝鲸1号” 等国内深水平台服役后,外企再次进入国内钻井市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另外两位新秀是基于山东的钻井公司,蓝色海洋钻井(BOD)注册于美国休斯顿,背后是山东海工,该公司于2015年收购挪威Northern Offshore (NOF), 在国内市场已经被三桶油的油服企业控制的情况下,从收购国际公司入手而直接获得钻井资质和管理能力,以国内的建造能力作为依托,直接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值得其它公司参考。

中集来福士船厂最近组建蓝鲸钻井公司,主要负责其D90超深水半潜平台(蓝鲸1号)和中石油的南海项目,船厂直接进入运营团队,也是目前船厂在“被船东”的情况下的创新之举,为目前消耗过剩产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国内其它船厂及其母公司针对目前的状况也有考虑收购国际钻井公司的意愿,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这需要一定的资金和魄力,真正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民营企业对进入该行业渴望已久,民营企业家中也不乏有志之士,包括海外(主要东南亚)一带的华侨,过去几年借助于国内的建造能力和融资环境雄心勃勃进入海洋钻井行业,不想赶上此次石油危机,自身难保,很是可惜。当然其中也有些企业起初就是以投机为目的,那也只能是咎由自取。

中国海洋钻井工业:前途光明,道阻且长

我国海洋钻井工业的前景我个人认为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先说一下道路的曲折性和国内公司面临的挑战。虽然作业能力强,也垄断了国内市场,但国营油服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还是比较低,国际市场能力有一定欠缺。一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不足,国外市场规则和国内的环境有天壤之别,国内市场的方法在国际上不一定行得通,出了国门后交点学费是常事,这也不单单是油服企业的问题,这其实是中国企业走出来后的通病,国内垄断的越厉害,出来后遇到的问题越多。

另外就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沟通能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不同,等等,都是公司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海洋钻井毕竟是服务行业,其最终客户就是国际或国家油公司,在目前石油行业大都被西方控制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它们的认可还尚需时日。三桶油虽然都已经走出去了,但海上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大,大都是海上区块的权益参与者而非作业者,中海油(不包括Nexen)和中石化(不包括Addax)在东南亚和西非有一些海上作业,中石油由于历史渊源在海上不如两位兄弟,其缅甸和南海的项目最终由中海油和中海油服帮助解决。但油服企业依靠母公司发展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自身实力的壮大才是根本。

对于一开始就走国际化的企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的弯路,但这些企业可能面临来自于其它方面的挑战。以BOD为例,其收购的NOF原本在业内名不见经传,虽然管理团队也很有经验,但在国际上直接和老牌国际钻井公司真枪实弹的打拼,难度可想而知。另外作为中资背景的公司,对外方的在管理与成本的控制上也并非易事。如何协调政府领导和外方企业高管之间的差异,也是企业运营中面临的问题。好在公司不单单有海洋钻井业务,也专注于把国内的制造能力输出出去,如果这种优势的协同性(synergy)发挥出来,还是有很大发展机会。

这次石油行业的低谷也给油服带来很大冲击,低油价直接打击开发成本高的海洋钻井投资活动,2年多过后,一地鸡毛。目前已经进入该行业的企业,从油服运营公司到建造行业,无一幸免。石油行业的不景气是周期性性的,油价总归会恢复到一定位置可以另海洋石油得以继续,问题是这次海洋石油的萧条刺激产业链中的下游服务公司削减成本,西方一些公司也可以低成本运营。而且一些破产保护的西方钻井公司,债务重组后华丽转身,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市场,这对原本有成本优势的中国油服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次石油危机也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无论是民营还是其它国企还是可以借助这次机会进入该领域,有所作为。但说说容易,操作起来也困难重重。大环境上目前国内融资体系还在健全中,不比一些欧美国家,例如挪威。象Seadrill这种由小变大,再由盛而衰,再到Borr Drilling的诞生,这种故事目前在国内还比较难以演绎。小环境而言,很多企业其实并内部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海洋钻井行业在行情好时暴利,日进斗金,但在低谷时“日出斗金”,行业风险很高,再加上作业风险,该行业的入门门槛还是很高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包括在该行业内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对海洋钻井的行业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仅仅看到暴利而没意识到低谷的风险,最终折戟沉沙,教训深刻。所以基于大小环境的影响,处理目前国内船厂积压的平台的问题还是一个死结,解决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创新性的方案。

为什么中国钻井承包商有前途?

前途总是光明的。这次石油危机终归要过去,国内钻井公司还会迎来下一轮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就如一个国家,二流国家很难造就一流的企业。中国海洋钻井工业的发展轨迹亦如中国国力的发展,这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有目共睹,中国高铁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回到海洋钻井行业,该行业一直以西方为主体,历史悠久,但目前西方公司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该行业的从事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包括西方知名钻井公司最先进的钻井平台的作业人员,甚至公司高管,有正规学历的比例相当低,虽然钻井业务很注重实践操作经验,但随着钻井平台作业逐步高科技化,对其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前几年钻井市场极度缺乏高岗位的平台操作人员,例如司钻(Cyber Driller)、电控水下防喷器的工程师(Mux Subsea Engineer)和电子工程师(Electronic Engineer)。

笔者曾经就任Transocean全球海上人事总监,心血来潮让部门做了一个全球平台高岗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全球第一大钻井公司的平台高岗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寥若晨星!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延续,尤其是经历了这次的低谷后,西方高素质人才更加不愿加入此行业。国内钻井公司的情况截然不同,员工从基层到高岗,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正规教育,上手快,又能吃苦,对目前的平台操作很快掌握,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中海油服从Transocean收购“南8”和“南9”的过程,笔者全程参与,对油服员工的作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敬佩有加,Transocean可能1年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被油服和招商友联船厂(位置 评论 新闻)几个月内迎刃而解,其高效率令人叹服。

任何竞争最终都是人的因素占主导,虽然有一些体制上的掣肘,大小环境的不成熟,这并不影响行业的长期发展的结局,期待国际海洋钻井市场的版图改变的那一天。

综合动态排行

  1. 装备工业司调研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2. 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最大海工装备研发中心
  3. 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成立
  4. LNG燃料海上应用迈向新高度
  5. 中国海洋钻井工业为什么有前途?
  6. 中国钻井之王
  7. C-Job获启东中远海工风电安装船设计合同
  8. 舟山长宏国际拆解一座钻井平台
  9. 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最大海工装备研发中心
  10. 南通海工装备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

热点推荐